購買第二戶的限貸令:第二間房貸款成數 7 成下修至 5 成,購屋族如何應對?

目錄

第二間房貸款成數7成?現在只有五成

截圖取自:今周刊

2024 年 9 月起,央行正式啟動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整個房市瞬間炸開了鍋,有人拍手叫好,也有人直呼「投資夢碎」。

新規明定:自然人第二戶購屋貸款成數由原本的 7 成下修至 5 成,且全面取消寬限期,不再僅限六都或特定地區,乍看只是降一成,但對投資客來說,現金門檻可是一口氣多出好幾百萬。

央行強調,這次並非「打房」,而是為了抑制投機資金不斷流入房市,讓真正有自住需求的人能更容易進場,說白一點,就是要讓投機買盤先冷靜下來,而這項政策讓「第二間房貸成數」成為房市熱議焦點,也正式宣告貸款門檻全面提高。

央行「第七波打房」重點
截圖取自:萬集會計師事務所

那麼,『第二戶』究竟怎麼定義?先搞清楚一件事,到底什麼叫『第二戶』?

依據央行在《房市信用管制Q&A》第7條中明確回應:「第二戶」的判定以借款人本人名下是否已有房貸為準,只要你名下仍有一筆購屋貸款,再申請新房貸,就會被歸為『第二戶』,貸款條件相對更嚴格。

不過,若是「夫妻一方」名下有房貸,另一方再申貸是否算第二戶?
央行明確說明:「以借款人本人為準,不納入配偶房貸計算」。

但實務上,銀行仍會將家庭整體房貸狀況納入風險評估,因此實際核貸條件仍會受影響,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條件下,有人能過、有人被退件。

「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購置住宅貸款及土地抵押 貸款業務規定」問與答
圖片擷取自:「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購置住宅貸款及土地抵押 貸款業務規定」問與答
  • 多家銀行主管指出,新制上路後,部分投資買盤明顯退場,但自住型貸款需求仍穩定,顯示政策已達到「抑投機、保剛需」的效果。

央行打炒房信用管制時間軸

中央銀行自 2020 年起啟動「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」,到 2024 年已邁入第七波。

政策初衷是讓房市回歸自住需求,並透過收緊貸款條件、限制投機資金流入,讓市場逐步降溫。

以下整理近年央行針對房市的主要管制變化:

央行六波打炒房信用管制一覽表
圖片擷取自:台灣好新聞>理財周刊/新聞中心
  • 第一波(2020年12月):
  • 政策鎖定建商與多戶購屋族,央行明訂:
    • 第一戶限貸 6 成;
    • 第二戶以上限貸 5 成;
    • 第三戶(含)以上貸款仍維持 6 成,但不得給寬限期;
    • 高價住宅貸款上限 6 成;
    • 建商餘屋貸款上限 5 成,並首次納入限貸;
    • 購地貸款上限 6.5 成,其中 1 成為「動工款」,需附具體興建計畫。
    • 目的在於讓資金不再集中於囤屋與土地開發,也促使建商加速去化餘屋
公視新聞網2020年12月第一波打房政策
圖片擷取自:公視新聞網

 

  • 第二波(2021年3月)
  • 當時央行注意到,銀行房貸比重節節上升,為落實「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」,決議進一步收緊自然人與法人貸款條件;主要修正重點如下:
     
    • 公司法人購屋貸款:全國一律最高 4 成,無寬限期。
       
    • 自然人購屋貸款:
      • 第三戶最高貸款成數由 6 成降至 5.5 成;
      • 新增第四戶以上最高貸款成數 5 成;
      • 全數不得給予寬限期。
         
    • 高價住宅(豪宅)貸款
      • 一般上限由 6 成降為 5.5 成;
      • 第四戶(即名下已有三戶房貸)以上再降為 4 成;
      • 同樣不得給予寬限期。
         
    • 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:
      • 新增規範,最高成數 5.5 成。

此波政策的核心精神是「法人壓縮、自然人分級」,白話就是──封鎖公司炒房的管道,並限制個人多戶貸款;
讓多戶持有與公司名義購屋難度提升,同時透過貸款改為立即攤還,抑制以短期資金炒作房市的行為。

工商時報:打炒房再追擊/越打越狠!央行看到哪些炒房亂象?
圖片擷取自:工商時報


 

  • 第三波(2021年9月)
  • 雖然前兩波政策已稍微降溫,但六都房價仍不見鬆動,許多人仍用低利貸款買第二間房,因此,央行這次出手的重點,是希望讓投資型購屋變得不那麼容易、風險更可控
  • 央行在第 3 季理監事會議中,於維持利率不變的同時,宣布第三波房市信用管制:這次不是升息,而是針對第二戶購屋再度收緊規定
     
  • 主要內容如下:
    1. 新增自然人特定地區第二戶購屋貸款規範:
      • 適用範圍:六都與新竹縣市。
      • 限制內容:第二戶貸款一律不得給予寬限期。
      • 目的:避免購屋者「先買再還」的寬限期制度,讓投資買房變得輕鬆。
         
    2. 購地貸款最高成數下修:
      • 由原本 6 成 5 降為 6 成,希望建商別再利用高貸款比例囤地不開發。
         
    3. 工業區閒置土地貸款再限縮:
      • 最高成數由 5.5 成降至 5 成,並明定「除外條款」的一定期間為 1 年,意即企業若一年內未動工,仍需受限貸規範。

央行當時強調,這波重點在提高購屋人的財務風險意識,讓市場更理性。

天下雜誌:央行第三波打房 3大房市新措施,即起生效!
截圖取自:天下雜誌


 

  • 第四波(2021年12月)
  • 儘管前幾波政策發揮效果,但房價漲勢依舊未止,因此決定再次調整貸款規範。
  • 2022 年底,央行召開第 4 季理監事會,雖然維持基準利率不變(約 1.125% 的歷史低點),但針對房市再度收緊信貸政策,宣布啟動第四波房市管制措施
     
  • 主要重點如下:
    1. 高價住宅與多戶貸款成數再降:
      • 針對自然人購置高價住宅以及第三戶(含)以上購屋貸款,最高成數一律下修為 4 成。
      • 政策目的是抑制高資產族群過度借貸投資,避免利用房貸槓桿炒作房市。
         
    2. 購地貸款限縮並增動工條件:
      • 最高成數由 6 成降至 5 成,並保留 1 成動工款,借款人須承諾於一定期限內動工,若未依規動工,銀行可終止貸款。
         
    3. 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降為 4 成:
      • 針對閒置未開發的工業用地,最高貸款成數從 5.5 成進一步下調至 4 成,以防企業以工業用地名義囤地、炒地,造成工業土地價格異常上漲。

央行總裁楊金龍強調,這次政策聚焦多戶與豪宅族群,目的是穩定市場結構,而非全面打壓買房。

中央通訊社:央行第4波打炒房 自然人第3戶以上限貸4成17日起實施
圖片擷取自:中央通訊社
  • 第五波(2023年06月)
  • 根據央行內部統計,前四波確實讓高價住宅買氣降溫,但第二戶貸款仍太熱,為了防止銀行放太多錢進房市,央行推出第五波信用管制,以「稍微收緊貸款」的方式,希望讓房市冷卻、回歸理性。
  • 央行統計發現,第二戶房貸越來越多,平均貸款成數也衝破七成七,整體市場的「借錢槓桿」越來越高。
     
  • 因此本次主要調整條款如下:
    • 針對自然人於六都及新竹縣市購買第二戶房貸,貸款成數上限由 8 成降為 7 成,且全面取消寬限期
    • 須適用新制成數與利率條件。

與前一波相比,這次明確擴大管制對象,不僅限於投資客或法人,凡名下已有一戶房貸者,再購屋皆納入限制範圍

央行發現,資金還是一直往房市跑,房貸成數越貸越高,所以這次決定「稍微收緊一點」貸款條件,避免炒房越來越嚴重。

這項新規定一樣對首購族或自住房沒影響,但投資客或想買第二間房的人就得準備更多自備款,外界普遍認為,這是前幾波打炒房政策的延伸版,也代表「限貸令」正式進入全台更全面的階段。

央行祭第5波房市管制 2族群首當其衝
圖片擷取自:工商時報
  • 第六波(2024年06月)
  • 這次央行又出手了,原因很單純——雖然前幾波打炒房讓房市冷了一陣子,但「第二戶購屋貸款」又悄悄升溫,資金再度湧向房地產,因此,推出第六波限貸令
    • 針對 六都與新竹地區 的自然人,只要是第二戶房貸,最高貸款成數從 7 成降為 6 成,而且維持全面取消緩衝期。

這次和前一波相比,主要是「再縮一成成數」,讓投資客的槓桿空間更小;看似只少一成,其實買房門檻卻高了不止一倍;且影響的不只有投資客,「換屋族」也被波及,因為得多準備 10%~20%自備款,資金負擔大增。

  • 若是「先買後賣」的換屋族,只要向銀行簽署切結書,承諾在 18個月 賣出舊屋並完成產權移轉,就可暫時維持最高 8 成貸款成數;但若期限內未完成出售,銀行可取消優惠條件,追回貸款差額或要求提前還款。
圖片擷取自:全謹代書
  • 第七波(2024年09月)
  • 講到這裡,很多人會問:為什麼央行又出手?到了第七波,央行發現投資買盤又開始蠢蠢欲動,於是乾脆再出手一次;這次的動作不僅快、也狠,幾乎讓整個貸款規則全面重洗牌。
     
  • 主要修正條文:
    1. 自然人名下已有房屋者,其第一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。
      • 第二戶購屋貸款,最高成數由 6 成降為 5 成,並擴大至全國實施(不再限於六都及新竹地區)。
      • 第三戶(含)以上購屋貸款:最高成數由 4 成降為 3 成。
      • 購置高價住宅貸款:最高成數由 4 成降為 3 成。
         
    2. 公司法人購屋貸款:最高成數由 4 成降為 3 成。
       
    3. 建商餘屋貸款:最高成數由 4 成降為 3 成。
       
    4. 存款準備率:同時,央行也將存款準備率微幅調升 0.25 個百分點,藉此回收市場資金。
央行第7波打房懶人包!有房者無寬限期,常見QA(113年9月20日上路!)
圖片擷取自:萬集會計事務所

針對第二戶的限貸令具體規定

這次央行的限貸令,主要鎖定「自然人第二戶購屋貸款」。
只要名下還有一筆房貸未結清,再去申請新房貸,就會被認定為「第二戶」,即使不是投資客,也會受到限貸規範。

第一,針對這類自然人第二戶購屋者,貸款上限由原本 6成 進一步下修為 5成,並且不再只限六都與新竹,改為全國適用

第二,所有第二戶房貸全面取消寬限期,銀行自第一期起就會要求本息攤還,不再允許只繳利息、延後本金。

第三,若申請貸款時,銀行系統註記的資金用途代號為「1-購置不動產」,就會直接被歸類為購屋用途,即使名義上寫成「週轉金」或「協助家人買房」,只要資金最終流向房地產,就會被列入第二戶規範。

這次政策的核心是讓房貸資金回到真正有自住需求的人身上。

針對第二戶的限貸令具體規定

第二戶限貸令受影響族群有哪些?

七波限貸令上路後,誰受影響最大?以下四類人最明顯;
以往只要準備 3成 自備款就能入場,如今貸款上限降到 5成,現金門檻瞬間增加 2成,對一般家庭來說壓力不小。

  • 第一類是換屋族:
    • 原本能靠寬限期調整資金節奏,現在全面取消,等於從第一期就得繳本金。
    • 若舊屋在十八個月內未售出,銀行還可能追討貸款差額或提前收回本金。
       
  • 第二類是投資型購屋者:
    • 以包租、轉售、短期套利為主的投資人,因槓桿空間被壓縮一半,報酬率驟降,只能暫緩購屋或轉向預售市場觀望。
       
  • 第三類是協助家人繳房貸、卻想再購屋者:
    雖然實際繳款的是家人,但只要房貸登記在本人名下,再申請新房貸就被算第二戶,一樣受限。
     
  • 第四類是高房價地區購屋族:
    台北、新北與新竹地區的自備款本就高,如今再少一成貸款,資金壓力翻倍,許多換屋族因此暫緩換屋計畫。

整體來看,第七波限貸令的核心是「壓投機、保自住」,首購與青安族受影響最小,但多戶與投資型買房族的貸款條件已達歷來最嚴。

第二間房貸款成數7成,還有誰有資格?

雖然第七波信用管制已把「第二戶房貸」額度一再縮減,但仍有幾種情況可以暫時維持 7成 甚至 8成 貸款;別忘了,貸款條件不是寫死的,還得看銀行怎麼認定。
但不可否認,最有資格的人自然不是投資客,而是有實際居住或過渡需求的自住族。

  1. 先買後賣的換屋族:
    • 只要在撥款後與銀行簽署切結書,並於 18 個月內 賣掉舊房、完成過戶與還清原貸款,就能申請「換屋族通融方案」,暫時不受第二戶貸款門檻與寬限期限制。
    • 但若期限內沒處理完,銀行會追回差額並取消優惠。
       
  2. 夫妻分戶購屋者:
    • 若夫妻一方已有房貸,另一方再申貸,只要屬於自住需求仍可申請,但銀行會一併評估家庭負債,不同銀行核貸條件略有差異。
       
  3. 第一戶貸款已結清的情況:
    • 若前一戶房貸已經全部還清,通常可以被視為「新戶」而不是第二戶購屋者,貸款成數也會相對寬鬆。
    • 不過如果房子的貸款雖然還完,但抵押還沒正式註銷,或者登記人和借款人不是同一人(例如:房子登記在爸媽名下、貸款卻是子女申請),銀行在審核時就會更謹慎,放款成數往往無法放寬。
       
  4. 此外,「青安貸款族群」與「首購族」受影響最小。
    • 青安貸款屬於政府補貼方案,鎖定首購與自住族群,不在第二戶限貸令範圍內,多數銀行仍提供最高 8成 貸款。

總結來說,第七波政策雖收緊,但真正受到影響的,是投資型與多戶購屋族,若為自住換屋、青安或首購族,仍有空間可爭取。

想買房,如何面對成數下修?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

央行七波限貸令上路後,第二戶購屋貸款條件全面收緊,貸款額度明顯縮水、寬限期也同步取消,讓換屋族與投資客資金壓力提升,不過,市場永遠比政策靈活一點;再者,對真正有自住需求的人來說,仍有幾個合法、合規的調整方向可參考。

想買房,如何面對成數下修?
  1. 換屋族:如何和銀行談「先買後賣」條件:
    • 很多人卡在「舊屋未賣,新屋先買」的時機點。
    • 事實上,只要名下確實有一戶房貸、且有換屋需求,仍可與銀行協商「通融方案」,重點在文件——銀行通常會要求簽切結書、附上舊屋銷售證明或委售契約,只要能證明真的是換屋、非投資,就能維持較高貸款成數與短期寬限。
    • 若 18 個月內未完成出售,銀行才會取消優惠並追回差額,換句話說,誠實申報、準備資料齊全,才是「換屋族豁免」能成立的關鍵。
       
  2. 配偶分戶購屋:可行,但要看家庭負債比,
    • 很多夫妻會問:「能不能一人一戶,避開第二戶限制?」答案是可以,但得分情況;
    • 央行規定以「借款人本人」為判定依據,因此配偶間可分別申貸,但實務上銀行仍會一起評估家庭總負債比例、收入結構與償債能力,若家庭現金流太緊,就算名義上是不同人,也可能被銀行降成數,所以這招不是漏洞,而是「條件式可行」,前提是負債比要健康。
       
  3. 舊屋貸款先結清或轉為週轉金:降低第二戶風險;
    • 若第一戶貸款已還得差不多,可以考慮提前結清或改為「週轉性貸款」,這樣銀行在系統上會視為非購屋性質,申辦新房時就不會被列為第二戶。
    • 但要注意,若銀行發現資金最終仍流入房地產(例如:舊屋抵押金被拿去買新屋),仍可能被重新歸類為購屋貸款,因此,資金流向、文件用途都要明確,別讓銀行覺得你在「變相投資」。
       
  4. 避開熱區:不同地區、銀行差很多;
    • 雖然第七波限貸令「全國適用」,但實務上仍有落差。
    • 六都與新竹的銀行最嚴格,許多放款專案甚至預設上限五成;反觀中南部或地方銀行,若評估風險低,仍有機會核貸到六成以上,對資金有限的自住族來說,挑銀行、挑地點,往往比談利率還重要。
    • 懂得避開熱區,反而能爭取更多彈性。
       
  5. 先賣後買:最穩但需要耐心;
    • 想完全避開第二戶規範,最保險的方式還是「先賣再買」。
    • 只要舊屋成交、房貸塗銷,新貸時你就能回歸首購資格,這樣貸款成數最高、利率也最漂亮。
    • 當然,中間可能得租屋過渡幾個月,流程稍麻煩,但從資金安全角度來看,這做法風險最低,也最不會被政策卡住。

總結來說,限貸令雖收緊,但並非無解,掌握規範範圍與銀行實務彈性,換屋族、首購族仍有機會在法規內找到最有利的貸款策略;政策是死的,貸款策略卻有活路,只看你懂不懂得動。